动态 | 奥趋光电应邀赴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及清华大学交流

2023-10-30 管理员


10月26日,应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于彤军教授邀请,奥趋光电CEO吴亮博士拜访北京大学,参加“凝聚态物理北京大学论坛(2023年第21期)”,并发表题为“Recent growth progress and device prospects on bulk AlN crystals”的专题讲座,讲座由于彤军教授主持。

 

10月26日,应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于彤军教授邀请,奥趋光电CEO吴亮博士拜访北京大学,参加“凝聚态物理北京大学论坛(2023年第21期)”,并发表题为“Recent growth progress and device prospects on bulk AlN crystals”的专题讲座,讲座由于彤军教授主持。吴亮博士首先向与会师生深入浅出的介绍了超宽禁带半导体氮化铝材料的优异特性及其应用前景,并简要对比分析了氮化铝单晶材料生长各种工艺及其优缺点,随后详细介绍了PVT方法生长氮化铝单晶生长一般策略、工艺路线及其优缺点,并分享奥趋光电在氮化铝单晶PVT生长设备、模拟仿真软件、晶体生长工艺、单晶衬底及其器件制备的最新进展。专题讲座结束后,吴亮博士与与会师生就氮化铝晶体材料的生长难点、衬底加工、良率提升/成本控制、器件制备过程中的N/P型掺杂及应用前景等进行了热烈讨论。于彤军教授对奥趋光电近年来在AlN单晶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所取得的成果和对行业引领推动所做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希望双方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支持下,加强多方在氮化铝材料研究领域、氮化铝基光电/电力电子器件等基础研究领域的交流沟通、技术协同与人才培养及产学研合作等,为中国氮化铝材料研究及其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奠定扎实基础。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纪才教授团队与奥趋光电在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氮化铝制备及其器件与应用技术等领域保持着长期的沟通、交流与合作。10月27日上午,应张纪才教授邀请,吴亮博士赴北京化工大学开展访问交流,此次访问旨在进一步增进双方的了解、加强各基础及应用研究领域的上下游协同。在北京化工大学,吴亮博士首先与重点实验室近20位师生及科研骨干举行了座谈会。座谈会上,张纪才教授对吴亮博士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作为新一代战略性电子材料,超宽禁带半导体氮化铝单晶性能极其优越,但其生长又极其困难,同时又面临欧美常年禁运与封锁;对奥趋团队长年聚焦氮化铝材料并在该领域长远规划、长期耕耘、长效运作,成功实现了3英寸氮化铝单晶生长、2英寸及其以下尺寸小批量量产,为中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急需的优质衬底、成功打破了欧美技术壁垒和产品禁运表示由衷祝贺!吴亮博士同时祝贺张纪才教授团队采用奥趋光电氮化铝籽晶在HVPE同质外延生长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对张纪才教授团队长年支持表示感谢!希望双方加强沟通交流,以期进一步优化工艺,为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提供更优质的氮化铝单晶衬底。座谈结束后,吴亮博士向与会师生及专家学者做了题为“大尺寸、高质量氮化铝单晶生长最新进展及其应用前景挑战”的学术交流报告,详细分享了奥趋光电团队在氮化铝单晶PVT生长设备、模拟仿真软件开发、晶体生长工艺及单晶衬底制备领域的最新进展,并介绍了奥趋团队与合作伙伴在紫外光电器件、超高温SAW传感器件等领域的最新进展。报告结束后,张纪才教授与参会师生就氮化铝/碳化硅单晶PVT生长设备、生长工艺、极性控制、掺杂工艺、扩径技术、晶圆切割与抛光等问题与吴亮博士展开了热烈、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奥趋光电自成立以来,与清华大学在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紫外光电器件、射频及功率电子器件等领域均保持密切合作,其中电子工程系信息光电子研究所所长、电子系汪莱长聘副教授(杰青)、孙长征教授、孙洪波教授等若干团队对奥趋AlN单晶衬底、AlN/AlScN薄膜模板等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进展始终保持密切关注与合作,并取得了不少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10月27日下午,应汪莱教授的邀请,吴亮博士赴清华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并发表题为“Recent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n bulk AlN crystal growth by PVT method”的专题报告,报告会由汪莱教授主持,清华大学电子系、材料学院、化工学院等近20位师生参与了交流。吴亮博士向与会师生汇报了奥趋光电在宽禁带半导体AlN材料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成功制备出直径达76 mm的铝极性AlN单晶锭及3英寸衬底样片、开发出新一代高透过率AlN单晶衬底等新近成果,以及AlN/AlScN薄膜材料在紫外光电器件、5G射频器件、功率器件等领域的最新应用进展。清华大学老干部处处长闻星火博士、电子工程系孙长征教授、材料学院许庆彦研究员、康进武副教授、刘源副教授等参与交流与会后接待。

 

 

 

 

关于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是戊戌变法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兴学图强的结果,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在悠久的文明历程中,古代中国曾创立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等国家最高学府,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北京大学“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既是中华文脉和教育传统的传承者,也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其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对建立中国现代学制作出重要历史贡献。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初的重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李四光等一批杰出人士都曾在北京大学任教或任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临时大学又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兼有前沿应用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2位北大校友。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稳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于1994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大学。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之后启动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在这一国家战略的支持和推动下,北京大学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1903年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医学实业馆为这所国立西医学校的诞生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理科、工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改革创新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北大加快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上取得新突破。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大考察,并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近年来,北大继承光荣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成果丰硕,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学校发展思路清晰,办学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令人欣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和指引下,北京大学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坚持当好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创造前沿科技和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枢纽平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桥梁纽带,在新征程上不断谱写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崭新篇章。

 

关于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北京化工大学经过60余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学校共设有17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500余人,研究生8600余人(其中博士1400余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2200余人,学历留学生350人。

今天的北京化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深入实施“育人为先”“人才强校”“全球发展”“交叉突破”四大战略,打造更加卓越的“育人北化”“创新北化”“开放北化”“幸福北化”,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贡献北化力量。

 

 

 

关于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文科、医学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开展“双一流”建设,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清华大学共设21个学院、59个系,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医学和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努力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于奥趋光电

 

奥趋光电是由海归博士团队、半导体领域顶尖技术专家领衔,于2016年5月创立的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总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奥趋光电核心专注于第三代/第四代超宽禁带半导体氮化铝晶圆衬底材料、蓝宝石基/硅基/碳化硅基氮化铝/氮化铝钪薄膜模板、全自动氮化铝PVT气相沉积炉及其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与销售,核心产品被列入《中国制造2025》关键战略新材料与装备目录,是制备深紫外LED芯片、5G射频前端滤波器、MEMS压电传感器等各类紫外发光器件、高温/高频射频器件、高频/高功率电子及激光器件的理想衬底/压电材料。

奥趋光电经过多年的高强度研发投入,于2019年成功开发出全球最大,直径60mm的氮化铝单晶及晶圆,并于2022年开发出直径达76 mm的铝极性氮化铝单晶及3英寸晶圆样片,奥趋光电同时也是全球首家蓝宝石基氮化铝薄膜模板大批量制造商。目前可向客户提供2英寸及以下尺寸高质量氮化铝单晶衬底、2/4/6英寸蓝宝石基/硅基/碳化硅基氮化铝、氮化铝钪薄膜模板、氮化铝单晶气相沉积炉及热处理设备等产品,同时向客户及合作伙伴提供从设备设计、热场设计、热场模拟仿真技术开发、咨询及生长工艺优化到晶圆制程等全环节的完整工艺解决方案与专业技术服务。截止2023年9月,共申请/授权国际、国内专利60余项,是全球范围内本领域专利数量最多的团队之一,被公认为本领域全球技术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