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
A debut for the native AlN transistor
原文链接
https://compoundsemiconductor.net/article/121113/A_debut_for_the_native_AlN_transistor
刊登于Compound Semiconductor 2025年2月10日
制备在2英寸AlN单晶衬底之上的纯AlN基金属-半导体晶体管,击穿电压超2 kV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宣称,他们成功研制出首款在AlN单晶衬底上的纯AlN基晶体管。该团队所制备的金属 - 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SFET),其击穿电压超过2 kV,且据称漏极饱和电流及开关比(开/关比值)的数值亦颇为可观。
该团队发言人Houqiang Feng在接受《化合物半导体》杂志采访时表示,AlN基MESFETs具有在高电压、高击穿电场及高功率密度条件下运行的潜能,因而在电力电子与射频电子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AlN属于超宽带隙半导体家族,该家族成员还包括β-Ga2O3及金刚石。AlN具备6.2 eV的超高带隙以及12 MV cm-1的击穿场强。正是基于这些显著优势,AlN器件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此类器件的研发与应用仍需攻克与缺陷、掺杂及电极接触相关的一系列工程难题。例如,常用n型掺杂剂硅的电离能高达200 meV以上;同时,金属材料在与之接触时,往往倾向于形成类肖特基接触,而非理想的欧姆接触。
此前,已有多个研究团队分别报道了在AlN单晶衬底上成功制备出AlN肖特基势垒二极管(SBDs),以及在异质衬底上成功制备出AlN基MESFET。在此基础上,Feng及其同事取得了成功。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别出心裁,采用以下工艺成功制备出首个AlNd单晶衬底基纯AlN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AlN-on-AlN MESFETs):他们使用Hexatech公司的2英寸AlN单晶衬底放入MOCVD反应器中,然后依次进行沉积操作,先沉积一层厚度为1 µm的AlN缓冲层,接着沉积一层厚度为200 nm、Si掺杂浓度为1×1019 cm-3的n型沟道层,最后沉积一层厚度为2 nm的氮化镓(GaN)覆盖层,这层覆盖层的作用是保护氮化铝层不被氧化。
对外延晶片的表征结果表明,经原子力显微镜测定,其表面粗糙度约为0.4 nm;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可知,位错密度低至104 cm-2。鉴于此位错密度相较于蓝宝石衬底上AlN (AlN-on-sapphire)结构的位错密度至少低三个数量级,故有望提升器件性能。
在器件制备过程中,首要步骤是对外延晶片的表面进行精细清洗。随后,运用常规的光刻及剥离工艺,通过向电阻缓冲层内部进行深度约为700 nm的蚀刻操作,从而构建出孤立的台面结构。在电极接触的制备方面,采用电子束沉积技术来完成全部三个电极接触的制作。具体而言,先形成源极和漏极,而后在氮气氛围环境中,以950℃的高温进行为期30 s的退火处理。
对MESFETs晶体管进行电学特性测试后发现,AlN欧姆接触呈现出非线性特征。据相关研究表明,鉴于金属-半导体界面处存在较高的势垒,这种非线性特性在AlN以及高Al含量的AlGaN体系中较为普遍。研究团队经实验观测到,在较高温度环境下,接触电阻率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在于,随着温度升高,热激发电子穿越金属/氮化铝界面时所受阻碍减小。具体而言,这是由于在高温条件下,电子能够通过因势垒有效厚度减小而更易通过的隧穿效应和/或热电子发射作用穿过该界面。
输出特性测量结果显示,该器件具有常开型工作特性,且漏极电流可被栅源电压有效调制。其漏极电流密度峰值达56 μA mm-1,此数值为此前所报道的蓝宝石衬底上AlN MESFETs晶体管(AlN-on-sapphire MESFETs)相应数值的6倍。Feng等人认为,这种性能提升源于同质外延AlN层的片电阻较低。随着漏极 - 栅极间距由2 µm增至15 µm,该团队所研制器件的关态击穿电压由442 V提升至2010 V。Feng指出,就导通电阻与正向电流能力而论,其团队的晶体管相较于当前最先进的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功率器件仍存在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AlN器件中电子载流子浓度偏低,且欧姆接触性能欠佳。
目前,该团队正着力于提升其AlN MESFETs的掺杂效率及欧姆接触性能,旨在降低导通电阻并增大导通态电流。此外,Feng补充道,他们还在开展纯AlN基晶体管(MOSFETs)的研发工作,以期实现更为稳健的栅极控制。
Reference
B. Da et al. Appl. Phys. Express 17 104002 (2024)
原文源于【CS】官网
(以上文章由奥趋光电翻译,如有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以便处理)